登录注册
常熟理工学院论坛 > 生活点滴 > 浏览当前帖子 最新帖子进站窗口排行在线会员搜索帖子
大英博物馆的百物展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1846      回帖数 0
Mark    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3:16:45    编 辑   

两次看这个展览了,写点不算是攻略的随想——其实博物馆的陈设远非文物这么简单,想要用100件文物讲好“人类历史”这个巨大的故事,很不容易。这一点上,这个展览做得很好

上个月有朋友跟我讲,上海博物馆这边有大英博物馆的百物展,排队的人会一直排三四个小时这样子。我起初是不信的,也不感兴趣,因为我在北京看过了嘛——今年3月份在国家博物馆那里,没有那么多排队的人。这个展览以一个木乃伊的棺材开始,以德罗巴在切尔西的球衣结束,全程禁止拍照——只是从6月起,这个展览搬到上海而已。

上一周,大约是周四周五的样子,朱兄自绍兴来,表示对这个展览蛮有兴趣,作为一个“只要有朋友陪着去哪里都很开心”的家伙,我并不介意再去围观一次的。按照我的想法,排队三四个小时可能略有夸张吧,就算不夸张,九月的一个工作日实在没有理由去排那么长时间队不是?于是我们兴冲冲地跑到人民广场一号口,然后我们绕到博物馆北门,然后我们在一个“理论上不可能排队”的时间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博物馆外面半个多小时,博物馆里面有快半个小时了,然后那天还下雨),终于在上海看到了这个“大英博物馆的百物展”。

之所以出现北京没怎么排队而上海排大队的原因,是因为北京的这个展览是收门票钱的(忘了是60块钱还是120块钱了),而上海免费。经济学某些很基础的原理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如此而已。



上海博物馆门口,大英百物展的Poster

这个展览的文物是不让拍照的——但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展览绝不是展品的堆砌,它的引导语,解释说明的文字之类甚至比单纯的展品文物重要许多。人类历史这个话题,说难也难,很多历史学家因为对证据的不同解读吵吵嚷嚷,争论不休,至今未果;说简单的话,“人类历史”这个话题中学课本多多少少都有讲过。用100件文物展示人类历史,在我看来更像是展示一种史观,那些确定的事实不可更改的情况下,正是这些史观的差异,会让历史研究变得有趣且生动起来,诚如姊姊甘草盐所云,言即咒,见同而所见不同,如此而已。

在展览的开头,那个木乃伊的棺材那里,有大英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分别写的导言。



大英博物馆馆长写下的导言



上海博物馆馆长写下的前言

从这两个前言来看,表示费舍尔博士写的更加通俗易懂。不过这些前言有一点是一致的——很多人类的文明是没有被书籍文献记载的,那么,让考古学证据直接说话吧——我想,这就是这个展览的初衷。在我的语言当中,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基于证据(Evidence),提出解释(Interpretation)最终得到理论(Theory)的过程(关于这个我还写过文来着,这一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25654883/)。在这里,这些文物是作为证据,就这么静静地呆在橱窗里。然后,对这些文物的意义进行解释的人,由于每个人都很不一样,自然也就会得出很不一样的史观。这个展览有一点很赞的,在于很多文物的讲解,只是告诉观众这些文物本身的信息和一些必要的背景讲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专业的学术解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观众自己可以开脑洞啊,自己按照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啊。不管是工业党还是爱推动一切,这些历史观只要不拿来强迫别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这个展览非常棒的地方,笔者有幸看过一些别的展览,那些解说词仿佛高高在上地说你们这帮辣鸡辣鸡辣鸡之类,考虑到这个,大英的百物展解说词可以给个很高的评价。



一个很棒的对展品的解读,这是在潜移默化培养有学术素养的观众,嗯



同样的解说词,英文版的

整个百物展以一具木乃伊的棺材开头(并没有真正的木乃伊),棺材外面的彩绘和内部用圣书字(Hiroglyph)写成的死者书,都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感觉。古埃及的很多东西,往坏了说,叫邪,往好了说,叫迷人。这个百物展上那么那么多的文物,主办方用这个棺材作为开门见山的第一个东西,大约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类文明的开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部分的展览许多人匆匆而过,但如果稍有些考古学和人类学常识,关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有特别多的故事可以讲。那个石核看上去普普通通,但从两侧并不十分对称的砍凿加工痕迹上能够看出制造这个石器的家伙对使用左手或者右手的偏好。某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会有些很抽象的纹路(远远算不上文字啦),能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人们会有很朴素的宗教意识,而某些石头雕的小动物,也许意味着某种原始的萨满宗教,亦未可知(在萨满教中,某些动物有通灵的神力)。



文明的肇始,还有一些伟大的古代文明——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接下来的展览就是古代文明这里了,埃及,巴比伦,古代中国等等等等。会有用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泥板(和爱在西元前那首歌不同,这些泥板被破译之后并非写的是爱,而是当时的工资条,多少面包,多少啤酒之类的),会有拉米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会有制作精美的牛头竖琴和中国青铜簋。这一切的前提是出现了叫做“城市”的聚落。只有让相当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精美的手工制品才能成为可能。这个变化从苏美尔的乌鲁克(Uruk)开始,直到现在——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似乎也没大错。



拉米西斯二世的雕像旁边,雪莱的这首诗放在这里太赞了



古典文明时代,希腊和罗马

西方人看待希腊和罗马的态度也很直接,哲学和力量。不过我觉得“力量”这个词是不是改成“秩序”或者“帝国”会更好些?罗马帝国以降,西方有很多人都在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更有不少人以“凯撒”自居,这不知道算不算西方有些人直到20世纪的一个迷梦。从红胡子到元首,很多人都栽在了这个迷梦里——但罗马的伟大毋庸置疑,甚至已经超越了语言能表达的范畴,所以就不妨在导览中省掉了吧。

在这一百件文物中,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和罗马皇帝屋大维的胸像雕塑并排而立,意义嘛,在我看来,希腊的戏剧和科学塑造了西方的精神,而罗马的制度塑造了西方的许多社会,大约如此。



古典文明中,亚历山大东征是史诗般的一幕,至少把困扰希腊几百年的波斯彻底打趴下了



罗马帝国崩溃前后,大英博物馆选了宗教这个很好的主题来叙述

罗马帝国衰亡和崩溃的历史似乎是西方史学界绕不开的痛点。大一统这种史观对不对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但在我印象中,正经的历史课本对于分裂的状态似乎总是一带而过,即使是漫长的分裂,在历史课本上也就是轻飘飘的几行字罢了。

分裂带来战乱和痛苦,作为后人很难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些。但至少,目前世界上几种主流的宗教,它们在这样的分裂中发展出了相对完整的教义。这些或许是今人了解那个年代最好的办法了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分裂的历史值得好好研究。



罗马宗教中的祭祀,可怜的小牛

除了宗教,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就进入了中世纪。关于欧洲中世纪的文物,这个展览很少,反而有很多欧洲之外的文物展,每部分的概括性导言也写得很好。



贸易与侵略



创新与适应

这个展览很赞的地方是用了很多的篇幅去讲美洲原住民,他们的生死,敬畏,等等等等。这些人们在历史中留下的记载很少,这个展览选的文物有很多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美洲原住民吧。



玛雅人的某个神灵石像



一个北美原住民崇拜的死魂灵,亦或是别的东西

所以,说这个展览在用100件文物讲述人类的历史是有失公允的。至少构成现代世界的欧美主流文化发展是被可以忽略了。或许是因为这部分文化的文字资料汗牛充栋,亦或许是我和朋友经常调侃的那样,白左史观或者别的什么——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眼里,白左是要被嘲笑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年轻时如果不是左派,那么这个人没有良心;一个人长大了还是左派,这个人大约没有头脑。

不过这个展览会让我严肃地思考左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些文物一个个很生动鲜明地展示了“被排除在文明发展主线之外”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管是不是沉默的大多数,关于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埋没。

理性固然好,但没有感性的理性很可怕——这就是我在看展览的时候忽然想到的,左派存在的意义。

那种所谓“否定欧洲中心论的白左史观”,我直到现在都不能赞同,但我至少开始尝试理解这些想法了。

至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时候还算蛮谦逊,他们会承认外来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等等等等,左派在学术界讨喜,也并非没有原因。

接下来,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中的划分,公元1500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那一年开始,随着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全球化开始了——当然,这个进程至今还是充满争议。



全球化时代的肇始

这部分展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个东西。

首先是非洲土著人雕塑的欧洲殖民者形象。殖民时代,欧洲人的铜版画上会画许多非洲人,这些是我从小就看到的。但换了个视角,以非洲土著的眼光看欧洲人,他们拿着会喷火的棍子,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法力无边,为所欲为——这算是种族冲突的开始。

接下来是贩奴船上的脚镣,这些故事也是从小就听说的,但真的见到了实物,那种感觉还是非常不一样。对他人苦难的同情需要感性的参与,这些无言的文物可以有效地让感性共鸣出来。



当代的世界

技术的进步,激进的思想,等等等等,当代世界的展品里,有一件德罗巴(Drogba)在切尔西的球衣。

为什么不是梅西,不是C罗,不是鲁尼,不是罗本,偏偏是德罗巴?

大约因为德罗巴的祖国是非洲的科特迪瓦,他不是入了美国籍的NBA黑人球星,他作为非洲人,在当代的社会演绎着非洲人的尊严,那种被压抑许久的,沉默的大多数刚刚开始意识到的尊严吧。



二维码,第101件展品

展览的最后是一个大大的二维码,然后就回到了放着木乃伊的前厅。



看完展览之后再看导言,会觉得这些都不是空话

所谓“言即咒,见同而所见不同”嘛,这个展览讲述的世界史,跟我认知中的世界史,颇多重合之处,但在一个很不同的视角上罢了。如我所说,我不会完全赞同这个展览秉持的史观,但我愿意去理解这样的想法。

最后说说展览外面的售品部,表示埃及的文物在这里出尽了风头。木有德罗巴的球衣卖,木有玛雅呆萌的水罐卖,更木有亚述帝国军队的浮雕卖,到处都是埃及元素,用圣书字写满的丝巾和文化衫,各种埃及元素的明信片,还有各种被萌化了的埃及元素。

我买了个木乃伊棺材状的铅笔盒,送我极好的一个朋友,还买了一只萌萌的阿努比斯(昵称阿努)神像,虽然正经的阿努比斯是狼头人身,异常严肃,但这个萌化版的阿努还是打破了这个既有的人设(可惜木有萌化版的Horus,猫头鹰也很萌啊)。



那个棺材状的铅笔盒



铅笔盒里面没有死者书,但Horus侧面像很赞



萌萌哒阿努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cslg.unvst.com  Processed in 0.31